我問婆婆:「你有做戶外運動嗎?」她答:「有,每朝起身晨運。不過每次也要趕回家吃早餐才能飽肚食藥……」我聽得一頭霧水,經一番整理才明白原來我曾指示她每日服三次藥,藥袋上寫著每隔六小時服藥一次;所以,如果她早上十時服第一次,也要等十二小時後,亦即晚上十時才能服第三次藥。如果她想早點睡的話,便唯有盡早服第一次藥了。

但既然如此,早上一起床便先吃藥,然後再去晨運不是更好嗎?她說:「食藥就一定要飽肚,所以我必須做完晨運、吃過早餐才可以吃藥!」

原來如此!婆婆的焦慮的確是有原因的。她當初來看我就是因為心囗不適、呼吸困難、全身麻痺等徴狀。當時只見她一臉愁容,面上皺紋向眉心緊摺,雙肩不斷升升降降,嘴巴不時吹氣,總之就是一副上氣不接下氣的模樣。

婆婆非常擔心以上狀況,以為自己心臟病發,快要氣絶失救,也因此多次趕往急症室求診,但又甚麼也驗不出來。以上皆是典型緊張和焦慮的徴狀,壓力荷爾蒙過度分泌的反應,可惜婆婆不認識這些身體正常訊號,結果是愈擔心便產生愈多症狀,最後形成驚恐症。

我解釋以上病理,再處方一些放鬆心情藥物給她吃,她便好得多了。今次對話使我明白她原來凡事都很小心,醫生的吩咐必然是金科玉律;藥袋若指示每隔六小時服藥,便一定不能五小時服;既然有些藥物標明是要餐後服,則所有藥物的服用時間也應該照跟,否則必會傷胃!總之就算醫生沒有吩咐她,她也會矯枉過正,畫蛇添足。所以我問她家中量血壓的情況,她也會告訴我每日量幾次血壓!

病向淺中醫,預防勝於治療是對,但太過注意身體狀況和過度解讀醫生的指示,也會適得其反。

作者:盧文偉醫生    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
(2018年8月2日於信報發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