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,已發展到連手機都能夠辨識面孔而作解鎖之用。憑著電話發射在臉上和再接收其反回來的紅外線訉號,人工智能晶片便能儲存和分析不同面孔的的立體輪廓數據,以達成面孔辨識的功能。靠著紅外線技術,用家就算半夜摸黑拿起手機,也能輕易解鎖。

以辨認面孔而言,手機人工智能除了可以在漆黑中運作之外,其餘方面都比不上人腦的天賦本能,我們能記千百副面孔,辨識過程快如閃電;我們可以不需思索,但又能一望就知誰是我們的親人或朋友,不單如此,我們更能同時處理對方的情緒反應和說話內容等。

我對這方面特別感興趣,因為我本人在這方面的能力就異於常人,由於年少時有畫人像的訓練,對面孔、五官比例、輪廓等比常人有較高的分析力和記憶力,所以我時常都會隨街碰上我所識得,但又未必是很熟悉的朋友,例如是三十年沒有聯絡的中學同學,就算只是擦身而過,我也能在電光火石之間認得出對方。

人類這項認人本能是由大腦右顳葉一處名為「梭狀迴」(fusiform gyrus)的區域所負責 , 一旦受損或生病,便會出現「面容失認症」(prosopagnosia),亦即認不到人的情況。成因包括頭部創傷、腫瘤、中風等等。我有鼻咽癌病人曾接受過電療,大腦多年後被幅射傷害而出現「顳葉壞死」(temporal lobe necrosis),逐漸辨認不了家人。

引起 「面容失認症」 的另一個最為人熟悉的病症是 「阿爾茨海默症」(Alzheimer’s disease) ,又名腦退化症或老人痴呆症。腦退化症患者隨著年齡增長,病情便會加重,藥物也幫不了忙。

由於腦退化症影響短期記憶多於長期記憶,患者會先忘記新面孔,再逐漸遺忘舊面孔;所以會先忘記新抱、孫兒、之後才忘記子女

我有病人只能記住女兒年輕時的窈窕模樣,卻無法辨認眼前同一個人,只不過是成熟了和豐滿了罷。女兒唯有時常掛着自己少女時代的玉照於胸前,提醒母親這名「陌生人」其實是自己女兒……

作者:盧文偉醫生    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
(2017年10月12日於信報發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