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物治療

有口震的婆婆今天來覆診,甫坐下她便開心地表示頭暈減少許多,也沒有那麼焦慮。正當我鬆口氣之際,轉頭一望她身旁的兒子卻一臉緊張,並慌忙追問:「她口震還未停止,怎麼辦?」病人才是主角,明明病情已有好轉,但家人依然不滿意,這情況倒也常見。

婆婆其實患有多年頭暈、耳水不平,不斷看醫生也沒有幫助,唯有長期服用止暈藥舒緩。此外,她有點緊張,要靠鎮靜劑放鬆。不過,最困擾家人的,是她嘴巴不停郁動和震抖,他們很擔心這徵狀背後隱藏大病玄機,希望能及早處理,於是上月帶她來看個究竟。

我亦留意到婆婆自坐下後,嘴巴確實會不由自主地抖動。此外,她面容亦很緊張。我企圖詳細查詢她頭暈病徵,希望一步一步,有系統地整理出案情,再作綜合分析和診斷,可惜,限於婆婆的年紀,我所得資料有限,她的頭暈並沒有明顯原因可以解釋得到。雖然如此,憑我經驗,這類病人的頭暈本身並非這麼嚴重,但受限於低教育水平,往往未能有組織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病徵,加上她多數有焦慮症,更會將問題放大。

病因不清而頭暈持續,吃止暈藥舒緩病徵聊勝於無。可是原來吃得止暈藥太久,可引發後遺症,情況跟服用精神科藥物一樣,持續吃了數個月後,頭、頸、嘴巴等部位可能會不由自主地抽動(tardive dyskinesia),而這名婆婆患的是較冷門的震顫(tardive tremor)。這些後遺症發作了便很麻煩,往往易請難送,就算停止再服該藥也可能無法易轉。幸好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因此而困擾,婆婆就是其中之一,她根本就不介意自己在震顫,她關心的從來只是她的頭暈。相反,他兒子因為感受不到她的頭暈,只看到她面容猛抽,對他來說,擔心的自然是他直接看見的。由此可見,病人和家人可以因為不同的觀點與角度而對病症有不同的訴求,於是我跟家人解釋婆婆的情況,使他放下心頭大石。

作者:盧文偉醫生    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
(2014年3月13日於信報發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