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金遜症藥物治療

前晚在不同醫院診治了兩個相同的病例,非常巧合。首先,有名年老病人於手術後出現精神錯亂、妄想病徵,對醫護人員充滿敵意,埋身一點都會挨罵,他更妄想其食物被下毒而不肯進食,並狂躁到不肯安睡,主診醫生唯有注射俗稱「矇仔針」的精神科藥物以穩定其情緒。怎料他的情況卻因之而急轉直下,出現手腳僵硬,頸向後彎,眼向上翻,張大嘴巴,舌頭打結,發不出聲來等怪異徵狀。由於事出突然, 當然要請腦神經科醫生幫忙拆局。

我翻看病人的病歷,得知他需服食高劑量類固醇作術後消腫之用,可惜有不少高齡病人對此反應甚大,並容易引發精神錯亂,妄想自己受到迫害而狂性大發。這名病人更有幻覺,以為有厲鬼要傷害他,所以作出激烈反擊。本來注射針藥以穩定情緒一般都能收效,怎知他偏偏出現藥物反應,導致身體出現上述肌肉扭曲的古怪情況。

只要能辨認這些因藥物而引起的僵硬反應,就可以注射另一種針藥來緩解病情,情況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的主角中毒後要解藥一樣。不過,就算解決了肌肉扭曲的問題,醫生仍要處理病人因類固醇引起的精神錯亂,辦法是再以新類別的情緒穩定劑控制之。

有時醫病就是這樣無奈,用第一種藥去解決第一個問題,卻帶出第二個問題,需要用第二種藥物來處理,怎知過程中又產生第三個問題,需要第三種或第四種藥去解決,諸如此類,聽起來非常荒謬,但現實中這些錯綜複雜的病例每日均在發生,所以醫生要看通全局,逐一拆解,方可帶領病人離開困境。就這個個案而論,熟悉藥物副作用至為關鍵,只要知道眼前這些奇怪病徵可以由藥物引起,便容易處理。否則,出問題的藥繼續食,另一邊箱又藥石亂投或做無謂檢查,只會更泥足深陷,徒令病人辛苦。

有關另一位患上相似情況的病人的故事,留侍下回分解。

(2/1/2014 於信報發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