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預防勝於治療」、「病向淺中醫」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規條,做得多便可能更健康,但凡事都要適可而止,過份防範、濫用這些法則,卻可製造麻煩,弄巧反拙。有一撮病人很受這套思想影響,很關注自己健康,情況嚴重時,會變成「健康焦慮症」,又或「疑病症」,即經常過度懷疑自己患上嚴重疾病,看了很多醫生和做了大量正常檢查,也未能消除疑慮。

例如,有病人胸口不適,做盡檢查也正常,要花半小時以上去安慰和輔導,也未能適懷。轉頭見另一位病人說每當自己用手指按壓胸口都會疼痛,我說可能是胸骨發炎,他說:「哦,那我就觀察一下罷!」並即轉換話題。可見兩人對相同病徵的態度分别之大!

又例如我時常見病人擔心患上腦癌而大受困擾,有次我要為一位患有頭痛的病人講解她剛完成的腦照片發現有腫瘤,事前我正躊躇如何告知這壞消息,怎料她聽後反應鎮靜,並能微笑面對,使我明白病人面對疾病的態度可以相差迴異!

疑病症患者可能平時都很關注健康,又或近來在新聞聽到些猝死,或得悉親友患上惡疾,很害怕自己會不幸遇上,要避免大禍來臨,最佳辦法就是防範於未燃,並由注意身體小毛病開始,不時「掃描」身體狀況,一有什麼發現便會如臨大敵,將身體的小訊號無限放大,變成驚弓之鳥。

疑病症的病徵多數是主觀的,不能被旁人捉摸或感受到的。皮膚出疹,肉眼都能見到,但麻痺、疼痛、頭暈等病徵,就只有患者自己知,容易被情緒和心理影響而愈想愈多。這些病徵難以捉摸,病情又複雜,因而常被轉介給腦神經科醫生處理。

我時常遇見病人半邊身麻痺,擔心自己患上中風或有腦癌,但病徵奇怪,不符合病理法則,詳盡檢查也正常,但病人卻仍然憂心忡忡,堅持自己不適,要求我們找出「真相」。他們很介意醫生說他們的病是無中生有,或由心理問題引起。所以,診治這個病考驗的確很大,將他們從疑病恐懼中釋放出來,需要醫生的無比耐性。

作者:盧文偉醫生    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
(2013年11月7日於信報發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