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手震是柏金遜症的病徵。上年紀的人只要一有手震現象,便會懷疑和擔心自己是否患上這個病。其實這些懷疑個案通常都有以下特點,即他們都比較焦慮,來見醫生時好像上法庭候審一樣,等待法官終極判詞 :「很抱歉,你已患上柏金遜症。」扮演法官角色的醫生自然有很大的壓力而不能亂判,偏偏確診這種疾病並非容易,抽血和照腦都幫不了忙,只能依靠醫生當場的臨床檢查和判斷。可是,凡是關於身體活動問題,亦即是「運動障礙」毛病,都要求醫生有一定經驗和訓練才能作出準繩判斷,我在早前發表過的文章已就這方面作出深入探討。

因為腦神經科醫生專長診斷這些症狀,所以時常都會收到這類轉介個案。就今天我有一位六十多嵗的白種外籍男士到診所看手震問題,由他開門入房至坐下來的一刻,我已緊盯著他每一個步伐、神情、手勢和眼神等狀況,因為這些通通都是我斷症的線索,不容忽視。只見他氣宇軒昂,精神奕奕,腰骨廷直,眼神堅定,完全沒有任何柏金遜病的徵象。他只是手震了兩年多,並在旁人不斷的催促下才睇醫生看看是否患上柏金遜症。

老實說,單憑他的步姿和神態,他未坐下來我已覺得這個懷疑不對勁。他說每當他拿起物件,如杯子、水壺時,手震就會出現,可是垂低手和放鬆時手震便消失。我擺動他手肘和手腕,只覺十分暢順。請他快速開合手掌,他又能照做如宜。我於是如實告訴他並非患上柏金遜症,因為柏金遜病人的面容僵硬、動作緩慢、走路時彎腰、及手在放鬆狀態時才會震動。他患上的其實是原發性顫抖(essential tremor),通常都是家族遺傳,病人只會震,不會慢,亦不會影響走路和思維,所以兩者完全不同,我請他不用擔心。 由於柏金遜症的手震現象太深入民心,兩者已被劃上等號,大家都以為有手震即代表患上柏金遜症,而如果沒有手震,就算齊備其他徵狀,也不會想起這個病,因而造成延誤診治。關於這點,前作已有提及。加強公眾宣傳教育,自可減少以上誤解。

作者:盧文偉醫生    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

(2013年9月5日於信報發表)